热议:上海绿色农业发展总体成效名列全国前茅 专家学者探讨低碳发展新趋势

东方网   2023-06-12 20:56:25


(资料图)

东方网记者刘辉6月12日报道: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需求。6月12日,在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成果博览会举办期间,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召开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绿色低碳农业发展趋势,多层次、多角度地集中展现国内及上海市在绿色低碳农业领域领先的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夏明林出席论坛并表示,上海市将持续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生态农场建设,全面落实化肥农药减量,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把生态农业纳入上海农业科技发展新赛道,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多领域科技和产业升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做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农业一体化发展,守住绿水青山。

论坛当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秦晓波发表题为《双碳目标下我国农业和食物系统转型战略》的主旨演讲,他介绍了当下农业食物系统碳排放情况和现有的减碳技术,并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前提,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氮肥利用率提高、水分优化管理、控制氮盈余、农用地土壤增碳、用能结构优化、加工销售和消费过程减损等多个角度,提出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战略的路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胜基于自己十年稻田长期实验结果,作了以《长三角地区稻作系统低碳转型路径探索》为主题的主旨演讲,他从稻作系统甲烷排放通量变化、稻季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比较等多个方面给出稻作系统温室气体减排路径,同时介绍了稻田土壤碳汇与减排效果耦合,对稻作系统低碳转型路径提出自己的展望。

专家报告环节,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二级研究员高尚宾作主题为《大力发展生态农场 促进农业低碳转型》的报告;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张亚雷教授发表《面向碳中和的农村环境治理与资源化技术》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曹林奎以《“双碳”战略背景下生态农业建设》为主题作报告;上海市减污降碳管理运行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赵敏博士作《农业碳减排与碳交易机制》报告。

论坛还邀请了开展低碳领域研究和生产的企业作相关技术推介展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上海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2年末,上海市已全面完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建成2个示范区、10个示范镇和100个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大、中、小生态农业循环利用体系。上海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超过98%,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实施配套率100%,水产养殖场尾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面积达10.7万亩。同时,在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和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的支持和指导下,持续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已建成3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松江、青浦、崇明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上海的绿色农业发展总体成效名列全国前茅。

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上海市通过土壤培肥,推广科学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推广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推广高效农药、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新型植保机械,统防统治等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工作。近5年,市郊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35.01%和42%。特别是近两年,在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6.2%的基础上,市郊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减少。

上海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及上海市重大需求,坚持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深入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十三五”以来,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项,上海科学技术奖励71项。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育成了节水抗旱稻品种,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乃至全球,有效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杂交粳稻申恢26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 将稻田生态管理与稻米品牌培育融合,提升水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猜你喜欢